讓我們繼續下面兩個欣賞佛教藝術的入門常識。
三、佛像的手印:
佛像的手印,是認識佛像的基本要素,好比解說牌中舉例的,我們稱讚的時候,會翹起大拇指比個「讚」之類的,手勢是一種佛像本身要傳達給觀眾的無聲語言,不同的手勢,有不同的意思,如果多懂得一點佛像的手印,那麼我們也可以多瞭解佛像之所以被如此設計的意涵。
以下舉五種最常見也是最基本的手印,第一個是「無畏印」。
「無畏印」是佛的右手掌向上舉起,掌心向外,手指朝上,如下面解說牌上所畫的示意圖。
它的意思表示,佛陀正告訴芸芸眾生,「別怕!」,意思是要給眾生免除心中的恐懼和害怕,增加堅定跟無畏的信心,因此這個手勢稱作「無畏印」或「施無畏印」。西遊記裡孫悟空進了如來佛的掌心,最後到了五指山前,就是碰上了這個手勢,現在我們生活裡也常用到這個手勢,不過變成拒絕的意思。(或者警察叫你停車....)
無畏印↓
另外一種手印常與無畏印一起組合出現,叫「與願印」。
「與願印」恰好和「無畏印」的方向相反,手心向外,但手指向下,展場竟然沒有這個手印的解說,這裡只好自己「補畫」一枚。
與願印顧名思義,是佛陀使人們的心願得以成就或實現,這個手印是要帶給人們祝福的力量,讓觀者可以達成自己心中祈求的宏願。
在許多的佛像中,無畏印和與願印經常組合在一起出現。
與願印↓
「觸地印」的手勢,是佛陀把手掌放在膝蓋或腿上,通常佛像採坐姿,手指朝下輕輕的碰觸地面,看到用佛像用右手指著地上,左手抓起袈裟的衣角,這就是「觸地印」。這個手印又稱「降魔印」。它的來由,是因為佛陀在菩提樹下禪坐時被眾多的惡魔不斷的騷擾,佛陀最後降服了諸惡魔,故做出此手印。
觸地印↓
「禪定印」,為兩手掌心朝上,互相交疊在一起,放在腿上,通常佛採坐姿。此時佛像表示為禪定的樣貌。
禪定印↓
「說法印」是十分優美的手勢,佛陀將食指和拇指相捻,好像輕輕地用手指挑起物品,又有點像我們做出OK的手勢,在胸前提起手腕擺出這樣的手勢,就像正在演說一樣,這樣的手印也象徵法輪,如同前面提到佛陀覺悟後初次在鹿野苑說法一樣,意味著佛像正對著人們說法。
說法印↓
佛像的手印還非常多樣,不同的題材也有不同的組合,這裡所舉的就是最基本的,但也是入門必備的常識。
四、佛像的題材:
如果要說佛像的題材,那麼真的是五花八門不勝枚舉。不過展覽中提出這樣的概念,我覺得用意也是要上觀眾有一個簡單的概念,此處舉了四種佛像的題材。
第一個是佛教教主「釋迦牟尼」。
前面提到過佛像的各部位名稱了,這邊就派得上用場,釋迦牟尼可以從以下幾個特點,例如螺髮、白毫、袈裟、以及臺座、手勢等地方來作辨別,基本上是以說法、禪定的樣貌呈現,當然印度也有以苦行的樣子表現的。注意東南亞佛像上的肉髻是奇特的火焰形。↓
第二個常見的佛像是阿彌陀佛。
佛教隨著後世的演變,開始發展出多元的時間、空間觀念,因而時間之中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空間之中又有東、西、南、北四方。假如我們所處的「現在」是由「釋迦牟尼」為芸芸眾生說法,那麼每個時間、空間中也有不同的佛在說法,例如我們熟知的阿彌陀佛,便是西方佛國的教主,根據佛經的描述,只要唸誦祂的佛號,祂就會在人們臨終時前來接引至西方淨土世界,隨侍祂身旁的一同出現的兩大菩薩,一位正是鼎鼎有名的觀世音菩薩,另外一位是大勢至菩薩。在早期的佛教壁畫、石窟造像等題材中,經常可以見到阿彌陀佛身旁站著觀世音、大勢至菩薩的三尊像組合,被稱為「西方三聖」,是十分常見的佛像題材。
阿彌陀佛又被稱為無量壽佛、無量光佛。↓
第三個題材是剛誕生的誕生佛。
展場裡展出不少件明代的佛陀童子像,都是作中國孩童的模樣,這個形象至今其實沒有太大的變化,是根據佛陀誕生的傳說而造的。每到了佛陀誕生的浴佛節,寺院裡面給人灌頂浴佛用的小像,基本上仍然維持這個作風,可說從明代以來就已經到了制式化的境地,比較缺乏新的創造性。
佛童子像,比較不講求人體比例的正確性↓
傳說中,佛陀一出生就手指天,走了七步,每一步都有蓮花接住腳步,這也就是造像構成的元素。↓
第四個是藥師佛。
藥師佛又作藥師如來、藥師琉璃光如來、大醫王佛等名。是東方淨琉璃世界之教主。曾發十二大願,要為世間的眾生解除疾病苦痛。在台灣藥師佛的信仰也非常盛行,寺院中都可以見到祂與阿彌陀佛、釋迦牟尼佛被人們所供奉,辨認的特徵當然就是左手上的持物是一只藥缽,右手是無畏印或與願印。
以上所列舉的題材,其實都是與台灣在地佛教信仰息息相關的佛像,可以讓人們古今作一番對照。
藥師佛像↓
看完了知性的介紹後,要來看一下展場的體驗區,這個體驗是以手印圖案為內容,要大家用「拓印」(拓,音踏)的方式印出自己的許願卡。
別小看這個拓印的功夫,其實在佛教藝術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原因在於,有許多的佛像,往往伴隨著石碑銘文,其中記錄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蹟跟佛經,人們為了留下石碑上的銘文作記錄,就得使用拓印的方式,有時石碑損毀了,但拓印下來的「拓片」文字如果能被保存跟解讀出來,也是非常有價值的,有的碑文甚至因為有著優美的書法,而成為書法家學習揣摩的對象。
無論大人小朋友男生女生通通都來體驗拓印許願卡的活動。↓
一邊拓印一邊認識佛像的手印。↓
以下示範步驟:
首先,一定要去服務台拿一張許願卡.....↓
將滾輪滾過油墨↓
然後把油墨滾輪滾在印章上↓
把許願卡放在印章上面,拿布包開始用力壓幾下....(期待中)↓
結果是........
失敗!!!用力過猛竟然變成佛山無影「手」!!↓
真正的拓印是需要很用力才能完成的,所以我誤以為要很用力,事實上這只是個很輕鬆的體驗,只要輕輕在印章上方拍兩下就好。
完成!說法印告訴我這樣的結果已經OK的啦......↓
觀眾各自拿起筆開始寫下自己的祝福。哇!有那麼多張一定有很多心願!↓
帶著小嬰兒的母親也來寫下自己的心願,這個畫面真溫馨。↓
快把寫好的許願卡掛上許願區吧!↓
中間的那位同學,你的心願有沒有太「高」了一點??↓
牆上已經聚集好多人的心願了!真是一道名符其實的心願牆。↓
媽媽也推著小嬰兒來放許願卡,這麼小就來看佛教藝術展覽,以後一定可以成為大人物......↓
展覽正逢春節期間,大家很踴躍寫許願卡,其實大家的心願也都很平凡,歷代以來,出資雕造佛像的人,有許多也是跟你我一樣的平凡人,過去我讀過許多的造像題紀,發現其實他們寫下的願望,也跟我們現代人差不多,千古以來平凡的人們許下的心願其實都是一樣的,這點真是超越時空、恆久不變。↓
認識了一些欣賞佛教藝術的小常識,故宮的白瓷寶寶也出來祝福大家「幸福圓滿」!阿福氣啦!↓
欣賞佛教藝術,其實可以抱著很多元的心態,從知性跟感性的層面來看待。在感性的一面,佛教藝術本來就是人們心願和信仰寄託的對象,千古以來帶著人們的善念流傳下來,欣賞的同時,也可以轉化成另一種祝福的動力,看完佛教藝術展覽在許願區寫下祝福就是一種心靈面的感性對話。從理性方面來看,認識佛教藝術更是認識某一個時代工藝設計美學、東西文化交流的結晶,它是一把鑰匙,讓我們可以打開一道道通向過去人文之美的大門,那裡藏著許多故事、複雜的謎題等著被探索。
如果我們用「寺院」的角度來看待佛教藝術的位置,那麼現在我們在博物館中所見的佛像,其實應該是屬於某一個時空背景下的一小片拼圖,這也許讓人們在一開始有點難以入門,但只要稍微花點時間掌握訣竅,就會發現它仍散發著光芒等著研究者、推廣者跟民眾一起去拼出背後的獨特風景。
嘉義市立博物館大門口,還放著四米高的「錐螺」化石。↓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