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故事一開始都是這麼說的,很久很久以前。
很久很久以前,隋代開皇年間,青州城裡住著一個老翁,名叫李清。李清是族裡長老級的人物,由於德高望重,所有的子孫都想辦法要巴結他,以抬高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。每到了李清生日的時候,各路的子孫都要送他各種貴重的賀禮,可是他是個生性節儉的人,對子孫送的賀禮一點興趣都沒有。時光飛逝,轉眼間又快到了李清的七十歲的生日。李清心裡暗想,自己平生沒什麼興趣,唯有對道教頗為景仰,聽說城南的雲門山上,有個成仙的好所在,不如,今年就叫子孫們幫我實現這個願望吧……
這天李清召集了所有的子孫,當著大家的面說出自己的心願,「你們只要幫我準備手指粗的大麻繩,加起來有五、六萬丈,就當作我七十歲的生日禮物吧!」各路子孫不明究理,也不好違背老人家的意思,果真在他老人家生日前,備好了所有的麻繩,堆起來整整像一座小山一樣高。
接下來李清叫人準備了大竹籃,還有許多的鈴鐺,一切備妥之後,他正式對眾子孫們說道:「我七十歲生日的那天,要去爬雲門山,聽說山頂上有個很深很深的雲門洞,到時候你們就把竹籃用繩子綁著,在繫上鈴鐺,我想坐著竹籃下去雲門洞裡看一看有沒有神仙洞府!」這下可把子孫們給嚇傻了,苦苦相勸,可李清就是不聽。
到了李清生日的那天,所有子孫們按李清想要當洞穴探險家的心願,熱熱鬧鬧的跟他老人家上了雲門山山頂,李清坐在竹籃子裡下雲門洞前和子孫們相約,如果半途有什麼異狀,他就會搖鈴鐺,上頭的人要趕快把他拉上來。
在眾人的圍觀下,李清就這麼下雲門穴探險去了,這洞穴暗無天日,不知過了多久,終於像是到底停住了。李清慢慢地從竹籃裡爬出來,原來這洞穴的底下都是爛泥巴,李清前腳踏出竹籃踩著泥巴,後腳剛要落地時,沒想到啪啦一聲!竟然一下子整個人重心不穩滑了一跤,等他要掙扎著爬起身子,又是一滑再摔了一跤!這兩下子讓老人家連叫的機會都沒有,就這麼撲倒在洞底摔昏頭去了。
接下來的情形是,洞穴上頭的子孫心想老頭下去那麼久,怎麼沒搖個鈴,於是就把竹籃拉了上來,不得了!老頭不見了!原本各懷鬼胎的子孫們這下原形畢露,有的人假裝悲痛萬分嚎啕大哭,有的在一旁看戲一樣哈哈大笑,有的在一旁嘆氣,這空的竹籃子就這麼前前後後上上下下洞穴好幾回,始終沒他老人家的影子,最後大家心想,老頭八成死了,死了也好,就一哄而散,下山回去準備找人招魂辦後事。
你說這李老翁他怎麼了?他九命怪貓般的醒了過來,可是,竹籃呢?老頭心底暗暗叫苦,肚子又餓了怎麼辦?洞裡什麼也沒有,只有滿地的爛泥巴,李清只好抓起手邊的一把泥巴塞進嘴裡……
這位人老心不老的洞穴探險家李清,是明代小說家馮夢龍1574-1646),在他編寫的《醒世恆言》第三十八卷〈李道人獨步雲門〉登場的角色,情節在李清堅持要下雲門洞的時候讀來頗令人莞爾,想來他老人家一生大概沒如此瘋狂過,想藉此機會滿足自我挑戰的乾癮,也趁機脫離那群吵鬧不休的子孫們好圖個耳根清淨。
究竟在青州城南的雲門山,有沒有這「成仙的好所在」,這非得上山一探究竟不可了。
距離青州城南約2.5公里的雲門山,海拔421公尺,從山腳的登山口上山,腳程快的話,大概不用半小時就能登上山頂,但其實不建議這麼趕,上山的步道大致是緩坡階梯,從山腰到山頂沿途風景開闊,慢慢走上山頂比較有意思。
這座山在早期的地方志裡就有提到,是魯中地區頗有特色的名山,來看看文獻都是怎麼說的,清光緒年間的《益都縣圖誌》說道:
雲門山在府城南五里,上方號大雲頂,有穴通如門,可容數百人,遠望如懸鏡,泉極甘洌,崖壁上銜蚌殼結石,相傳海田所變……誠近郡之名山也。
現在的雲門山,在還沒登上山頂之前,會先碰到一些景點,例如望壽閣,過去據說曾經是隋、唐在佛教發展鼎盛時期的寺院遺址,後來轉為道觀,但根據地方志的記載大概在明末的時都毀壞了,雖然後來清代重修過,仍經不起戰火摧殘,而今所見是二十世紀80年代重建的新建物,之所以命名「望壽閣」是因為在此可以眺望山頭巨大的「壽」字石刻,其實也是個觀看整個雲門山山頂,即文獻裡所謂「大雲頂」全貌的好地點。在這裡我還特別繞到「望壽閣」的後邊遠眺,可以望見我戲稱「青州三寶」的另一景點──「駝山」緩和起伏的波浪狀山形,以及山腳下占地範圍頗大的「龍興寺」。

雲門山屬於當地的4A旅遊景點

從山腳遠望雲門山頂

通往登山入口處的接駁車,竟是華麗的遊園車


開始上山的牌樓

上山步道

望壽閣



從望壽閣可以看到山頂上的景觀
遠眺山色

遠處可望見駝山
山腰尚有稱為「萬春洞」或「希夷洞」的景點,裡面雕刻了是宋代「睡仙」陳摶的形象,基本上屬於道教的遺跡,沿途石壁上還出現「海岱雄風」的幾個大字(竟被後人塗成藍色)。「海岱雄風」的意思聽來頗有氣勢,但在還沒上山頂前是沒辦法感受箇中意境。

海岱雄風刻石

整體上雲門山是屬於當地常見的石灰岩地質,同行的朋友留意了腳下石階梯的天然紋路,發現像雲朵一樣,一圈一圈的由內向外擴散,還蠻貼近「雲門山」之名為「雲」的意象。這樣非官方的解釋,也蠻有詩情畫意的,不過隨著上山的腳步終於來到雲門山的山頂後,真正的答案揭曉,原來文獻裡「可容百人」大洞穴,是山頂矗立的崖壁上,有著一個貫穿南北壁面的大洞穴。據說只要天氣晴朗,青州城裡的人們向南就可以看到雲門山頂的這座大石穴,甚至有鳥從中飛過都看得一清二楚,(這是否需要超過2.0的視力?)而夏秋雲霧經常流動於其中,「雲門」之名由此而生。關於這座石門的來歷目前有幾種說法,有的說是青州城的建城者開鑿的,或者說是為了破壞此處的「帝王之氣」,因而鑿通石穴,另一種說法則是天然形成的,這就不得不讓我想起台灣北海岸石門鄉的景點「石門」,也是座天然的海蝕洞,或許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,恰好文獻裡不是也記載著此處「崖壁上銜蚌殼結石,相傳海田所變」的嗎?
這裡過去就是「青州十景」排行第一位的「雲門拱璧」。只是我到山頂時正是天晴萬里,展望開闊,只能憑想像以及遊人的題詩感受所謂雲霧飄渺、穿流雲門的意象。
上山的途中可以看到雲門山頂的輪廓
上山之路
山頂景觀
山頂上的北面崖壁
穿過「雲門」,從山崖北面很快通到南面,另是不同風景。前人所題「雲門山」大字正好在石門的上方,視線一轉,看見山壁間有個裂隙,而裂隙之旁還有個洞穴,被石欄杆給圍了起來。這個不起眼的小洞乍看平淡無奇,但原來它就是所謂的「雲窟」,想到了嗎?這就是前面故事的主角,那位七十歲仍愛冒險犯難的老頭子李清,他不顧眾人反對堅持要坐竹籃下去的洞穴。洞穴大小僅可容一人身,黑黝黝的深不可測,要下去還真需要有些勇氣,但現在上面已被鐵網圍了起來。而今的雲窟除了李清訪仙之外,還多添了一個奇聞,據說此洞穴一度竟被遊人的垃圾填滿了!(難不成大家都要丟東西進去探測洞穴深度嗎?)十分難以置信,後來在發展觀光景觀的前提下,又重新清理還給它深不可測的原貌。
雲門山南面崖壁,所以命名之處
雲窟一景
雲窟的典故
現在被鋼條封印的雲窟,就是李清下去的所在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ugi77 的頭像
    gugi77

    gugi77的藝術人文旅人誌

    gugi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